河北哪里可以回收pes,塑胶模具用户在购买塑料模具时需要注意什么
来源:整理 编辑:皮来回收 2024-07-02 00:37:51
本文目录一览
1,塑胶模具用户在购买塑料模具时需要注意什么
塑胶与塑料的区别 首先要清晰什么是塑胶 概念:1)塑胶原料(lc塑胶原料批发,耐高温塑胶材料,pps,lcp,pet,pa,pes塑胶原料供应商):主要成份是树脂,是由高分子合成树脂为主要成份渗入各种辅助料或增添剂,在特定温度,压力下具有可塑性和运动性,可被模塑成一定形状,且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形状不变的材料; 2)塑胶对电,热,声具有良好绝缘性:电绝缘性,耐电弧性,保温,隔声,吸音,吸振,消声性能卓越。 3)塑胶原材料大部是从一些油类中提炼出来的,最熟悉的部分pc料(聚碳酸酯塑料)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pc料在烧的时候有一股汽油味;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塑料)是从煤炭中提炼出来的, abs在烧完灭掉的时候会呈烟灰状;pom(聚甲醛塑料)是从天然气提炼出来的, pom在烧完的时候会有一股非常臭的瓦斯味。 一般塑胶原料的特性(lc塑胶原料批发,耐高温塑胶材料,pps,lcp,pet,pa,pes塑胶原料供应商): 1)塑胶原料受热压缩,线胀系数比金属大很多; 2)一般塑胶原料的刚度比金属低一数量级; 3)塑胶原料的力学性能在长时间受热下会明显下降; 4)一般塑胶原料在常温下和低于其屈服强度的应力下暂时受力,会出现永久形变; 5) 塑胶原料批发对缺口损坏很敏感; 6)塑胶原料的力学性能通常比金属低的多,但有的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模量高于金属,如果制品设计合理,会更能发挥起优越性; 7)一般增强塑胶原材料力学性能是各项异性的; 8)有些塑胶原料会吸湿,并引起尺寸和性能变化; 9)有些塑料是可燃的。 塑胶原料分类(lc塑胶原料批发,耐高温塑胶材料,pps,lcp,pet,pa,pes塑胶原料供应商) 塑胶原料遵循合成树脂的分子结构分主要有热塑性及热固性塑胶之分:对於热塑性塑胶指反复加热仍有可塑性的塑胶:主要有pe÷pp÷pvc÷ps÷abs÷pmma÷pom÷pc÷pa等常用原料。热固性塑胶主要指加热硬化的合成树脂制得的得塑胶,像一些酚醛塑胶及氨基塑胶,不常用。 遵循应用范围分主要有通用塑胶如pe÷pp÷pvc÷ps等,工程塑胶如abs÷pom÷pc÷pa等常用的几种。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塑胶如耐高温高湿及耐腐蚀及其他一些为专门用途而改性制得的塑胶。 现在你应该清晰了吧,塑胶不属于塑料,但他的主要成分是树脂,而塑料的主要成分也是树脂,两者只是主要成分一样,不是同一样东西模具按照所成型的材料不同,分为金属模具和非金属模具。塑料模具属于非金属模具的一种,而且随着高分子塑料的快速发展,塑料模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塑料模具购买需要注意什么呢? 市场上很多厂家使用粉碎回料做塑料模具,使用寿命短,容易老化,变形。表面不平整,水泥件不容易脱模,这样是模具是有很多缺点的。所以在购买塑料模具的时候要注意以下: 1.不要比重量,切割开塑料模具可以比较一下产品壁厚。通过回收来的粉碎回料,经过粉碎后始终还带有水泥浆粉,在同样的钢模注塑成型下,做出来的产品只有重,不会轻. 2.不要过于比较价格,买2个40元钱的模具还不如1个50元钱的模具耐用,做出来的水泥件尺寸稳定,又不外膨胀,不存在产品不合格的风险。 3.粉碎回料做的塑料模具,表面有很多黑点,浑浊不光亮,加力变形大。 4.模具产品外观不要有很多飞边毛刺,有刀销的痕迹。影响产品外观是钢模注塑的原因,钢模开不好,塑料模具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 5.客户购买水泥预制件专用的塑料模具最好到专业生产塑料模具密集的地区采购,大部分集中在浙江嘉兴,河北保定,其他地区以代理商比较多。 塑料模具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而且很多不法厂商制作不正规的模具,给用户造成一定的困扰,所以在购买时要多注意多衡量资料来自:捷百瑞:http://www.cnc1698.com/new-288.html
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是正对偶句还是串对偶句还是反
这个是我找的一些资料鉴赏,你参考下哈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通之处。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近,两人的处境也酷似。李斯上书的对象秦王政,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暴君。秦王政为清除异己,消弭隐患,下令驱逐客卿。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书的。李密上书的对象晋武帝,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虐君。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手残酷镇压政敌,一手笼络前朝旧臣。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两人的境遇都走险危的。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李密是国旧臣,惹恼普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 的。他抓住一个“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中,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险恩。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书,是着眼于“陈清”需要的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古书训“表”为:“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作了注释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表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对高的怀疑,追述少时就已任职伪朝,本来就是冀求官职显达的,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历史上对李密当时不愿出仕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质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遗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表文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思。晋武帝虽然残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打动了。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由于本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这句是串对偶。前后两句意思不相近,因此不是正对偶,前后两句的意思不相反,因此不是反对偶。如满意,请采纳,哈哈!!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置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串对偶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3,如何评论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大量使用货币的国度之一,形制规范的商代"海贝币"的不断面世,即是实物证明。中国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铸币的国家,始见于西周晚期,后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列国并存,故当时的金属铸币因国别呈现为币制不一、品类繁多。秦兼并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铸行"半两"流通天下,但时间短暂。在中国货币史上,真正使金属铸币币制不二通行天下,实行中央王朝统一铸行,实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B. C118年)铸行"五铢"币到其彻底进行币制改革之后。 "五铢"币的统一铸行,彻底改变和基本消除了西汉王朝初年以来币制不一、铸行紊乱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为汉武时期及之后的中央皇权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从西汉武帝统治措施中的统一币制之举,再行探究其因果,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西汉初期币制状况 研究西汉武帝统一币制的因果,不得不先看西汉初期的币制状况。 秦并六国,国家暂趋统一,社会经济尚未恢复,秦末农民起义蜂起,强秦遂之国亡,继而楚汉相争,社会生产力严重衰退,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西汉初立,自天子至民间实景,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候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1〕。 为了巩固初创的西汉王朝,挽救濒于崩溃的社会经济,自然成为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既采取了较秦时尚为宽松的经济治理策略,其中很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流通货币政策上采取了"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2〕的放铸措施。 此措施的制定,基于汉高祖对货币职能的片面认识,意为钱多既富,钱多便能很快恢复社会经济;加之统治者又意为放铸能取悦天下之民众。故汉初币制一改秦之半两币量,铸行薄如榆荚、重约"三铢"的"榆荚钱"。在铸行中既有官铸,亦有民铸,币重有别,形成了秦"半两"、汉"荚钱"纷杂并行局面。今从诸多出土实物资料中可得确证。就钱范看,山东地区除前人已著述者外,近年有1982年博兴县店子乡辛张村同时出土的十三件钱范中,既有"榆荚"范,也有"四铢半两"范,其中的"榆荚"范:"钱横径1.1、穿宽0.7厘米"〔3〕。又如该县1986 年贤城村出土的"榆荚"钱范,其Ⅰ式范:"钱模直径1.2,穿0.7厘米,钱面文刻半两二字"。其Ⅲ式范"钱模径最大不足0.6厘米,小的仅0.4厘米,穿宽有者仅0.2厘米"〔4〕。再如,莒县孙家庄子村1985年发现的"榆荚"钱范,其:"A型:半两钱范。……模径1.2厘米,钱模圆形方孔,方孔边长为0.7×0.7厘米。……从钱范的磨损程度可以看出,汉人用此范铸钱行之甚久"〔5〕。此地点同出的B型"榆荚"钱范,从文中拓本看,与A型范外径大小相似,而穿宽尺寸要大于A型范。 从上述几例近年出土的汉初钱范,可知既是同一地点出土的同类钱范,其钱模尺寸是不尽一致的,用此种钱范铸造的货币流通于市,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史载曰:"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玉石万钱, 马一匹则百金"〔6〕。汉初社会中继而出现了"弃本逐末",对社会经济恢复十分不利的局面。 为了遏制"弃本逐末"局面发展,汉初统治者又采取重农抑商的对策,史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农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7〕。这种抑商的对策,对重农固本虽起了一定作用, 但因对货币这一"特殊商品"本身职能的认识片面,纵民放铸,才是引起"弃本逐末"弊端之根源没有根本认识,虽采取重农抑商,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治理,仅能医其表,而难治其里,正如史书所载:"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8〕。 西汉文帝时,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对因货币紊乱而引发的物价腾涨、弃本逐末日甚的社会弊端,采取了通货紧缩、大量减少货币流通量;对流通货币实施增重措施,改变流通货币的紊乱局面。 汉文帝改铸"四铢半两"的实物资料,近年也屡见出土,如博兴辛张村1982年出"榆荚"钱范时,同出"四铢半两"钱范五件、"榆荚"范和"四铢半两"合体范二件。就"四铢半两"范看,"钱模径2.2、穿宽0.6-0.7厘米。钱模的穿两边阴刻篆书半两二字"。其中的"榆荚"与"四铢半两"合体范,每件范体一面刻"榆荚"钱模,一面刻"四铢半两"钱模〔9〕。此地所见这批钱范,出土地点明确, 时代特征明显,尤其是"榆荚"与"四铢半两"合体范的发现,史料价值甚高,佐证了汉文帝时实行通货紧缩、币量改制的历史记载是可信的。 汉文帝时期虽有货币改制的措施,但在市面上却是"半两"、"榆荚"、"四铢半两"并行,故此时的货币紊乱仍没有得以根本好转。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渐趋恢复,社会商品经济较前发展,货币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前所实施的通货紧缩及控制货币流通量的措施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在汉文帝前元五年时,其货币从通货紧缩转而成为"除盗铸钱令,便民放铸"。此令诏行前后,曾有执政大臣已意识到此令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提出:"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10〕的谏议,可惜未被文帝所采纳,故而各地官铸、民铸、盗铸活动大为泛滥。流通货币的骤增,表面看是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当时的实况却是"以美贸恶,以半易倍"〔11〕,"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12〕的牟取暴利行为日嚣。商业活动日繁,货币需求量大增,铸币有重利可图,加之"除盗铸钱令"诏行,致使社会中又重现了"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束褥,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13〕的"弃本逐末"局面。因便民放铸、私铸、资铸风行,流通货币中币质好、恶并行,币量轻、重相杂,"……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14〕,加剧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由于流通货币中出现的弊端,社会经济矛盾日益突出,危及西汉的政治统治。为缓和经济矛盾,重农固本,汉文帝曾数次下诏劝农归田,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道民之路,在於务本。……力田,为生之本也。"〔15〕在劝农归田的同时,对放铸之令时有收禁,或行币量改制,但铸币获利丰厚,虽有收禁,但结果则为:"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16〕。 西汉初期,货币混乱局面的形成,其弊难以根除,除了汉初统治者对货币本身存有片面认识所导致外,尚有统治阶层内部的诸多因素所致。汉高祖刘邦汲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17〕之鉴,为稳固其封建统治并藩屏中央王朝,"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镇天下"〔18〕,前后九人封为各地封国诸候王。但后来封国发展则有违高祖本意,各地封国,大都地处关东,经济发展有优越的环境条件,另外封国诸候王全面掌握封国内官吏任免、赋税征收、货币铸行的权柄,为封国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王朝之外的"独立王国",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随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渐为恢复和有所发展,各地封国的经济势力也日益膨胀,逐步形成了"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宝百官,同制京师〔19〕"的割据局面。这种"尾大不掉"割据局面之形成,固然有其政治上的主要因素,但铸币权的拥有,使诸候王借此聚财敛富,经济上自成一统,则是经济因素中之首要。如吴王刘濞的封国辖有三郡五十三城,地广人众,资源丰饶,史载曰:"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有富饶"〔20〕,"……是时,吴以诸候即山铸钱,富埒天子"〔21〕,其铸行的钱币广泛流通西汉王朝域内。再如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就国于齐,"食七十余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22〕,后虽"众建诸候而少其力"〔23〕,将齐国一分为七,但齐国之域仍掌握于刘肥一系手中,其经济基础并没发生大的变化,故齐地诸封国的经济势力仍居各地封国的前列。从目前所见考古资料,文景时期齐地各封国的铸币实物,也屡有所见。自1976年-1987年间,临淄出土西汉初期的"四铢半两"钱范4次,计14件, "钱模均无郭",为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钱范实物〔24〕;今博兴境内也出土过"四铢半两"范;青岛楼山后亦曾发现汉初的"半两"范〔25〕;莱芜铜山遗址曾出土"四铢半两"钱范七件〔26〕;近年山东地区出土的文景时期的钱币实物,更为多见,其中仅昌邑境内一次发现窖藏"半两"钱币,量达十万枚之多。〔27〕依上可知文景时期齐地铸币地点东西南北均有之,其规模及铸币量亦是相当可观。 由于各地封国经济自成一统,逐步形成了独立于中央王朝之外的强大经济势力,后在中央皇权与封国王权政治矛盾加剧之时,终于酿成关东吴楚七国之乱。这次叛逆的根源,固然是统治阶层中的权力之争,但封国敢于叛逆的基础,则是封国经济自成一统的发展,构成了叛逆的经济实力,正如吴王刘濞叛后自称曰:"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28〕。"吴国虽贫,寡人节衣食用,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29〕。依此称铸币等权柄旁落于诸候王手中,是构成叛逆封国经济实力中之首要因素,当不为过之。 二、西汉武帝统一币制的过程、结果 武帝即位后,鉴于汉兴以来的种种变故,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为加强皇权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了强化策略,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平准、均输、盐铁专营、统一货币的重大举措。在流通货币方面,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建元元年下诏废文、景两帝时的"四铢半两",改铸"外形无郭"的"三铢"币,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此种"三铢",存世较少,但近年亦有实物面世,"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墓出土半两钱35枚,另有一枚三铢钱。……另外,汉武帝之时的"三铢"钱范,在山东莱芜铜山遗址1973年也见有实物出土"〔30〕。 汉武帝建元五年罢废"三铢",改铸"半两",为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起了一定作用。但因大量用兵,加上皇室用度庞大,另有各地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使得略有好转的国家财力储备又出现入不敷出的枯竭状态,史载:"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印给县官,县官空虚"〔31〕。在西汉王朝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之际,而许多豪商巨贾则乘机利用货币不一的混乱,囤积居奇,从中牟取暴利,史书记曰:"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32〕。"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衣食皆仰给于县官。……县官大空,而商贾或滞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33〕。 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危机,采取大量铸行"半两"币投入流通,以解燃眉之急。此举反而引发民间私铸、盗铸货币风潮再起,虽对私铸、盗铸者重治严惩,但因重利驱使,铤而走险者仍大有人在。流通货币中官铸、私铸、盗铸混杂,真假难辨,社会中出现了"钱益多而轻"〔34〕的局面,货币贬值,物价腾涨,社会经济再度陷入混乱,西汉中央财政危机依然。 "更始钱币的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35〕。汉武帝决心进行币制的再次改革。此举目的有三:一是借改制后的铸币之利,填补国家财力储备的亏空;二是借新币铸行、旧币废止之机,清除豪商巨贾利用货币不一、居奇牟利的弊端;三是铸行新币,尽量减轻或消除私铸、盗铸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极大危害。 汉武帝元狩四年,始造币值昂贵的白金三品币和以白鹿皮为质的皮币;罢铸"半两"币,新铸"重如其文"的"三铢"投入流通,收缴熔毁在此之前的各种铸币,并再次严令禁止私铸。此次改制,因白金三品币值昂贵,流通不便,新铸"三铢",盗铸者无甚不便,前述弊端难以消除。为此,武帝元狩五年再行币量改制,改"三铢"为"五铢"。始铸行的"五铢"币,整体郭圆方正,币量轻重适宜,外郭相应加宽,防止盗铸者磨损而取铜料,这种新铸"五铢"的币形,为稳定其币值,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铢"币铸行之后,其币形、称量虽已定制,但除中央王朝铸行外,各地郡国官署亦可铸行,称之为"郡国五铢"。郡国官署所铸"五铢"的实物,屡有报道,在山东地区1979年3 月诸城昌城镇出土铜质五铢范23方,其年代当属汉武帝时期〔36〕;1965年莱阳古城亦出土铜质钱范13件,年代亦属武帝时期〔37〕。因各地郡国官署铸"五铢"币时,时有减重、掺杂而牟利的现象发生,史载曰:"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38〕。为防止上述弊作,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39〕。新铸的"赤仄五铢"料精工细,一枚等同郡国五铢五枚之值,前所铸行的白金三品币及"重如其文"的三铢币罢废。"赤仄五铢"币存世较少,近年在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247枚〔40〕, 蒋若是先生论此即是"赤仄五铢"无疑〔41〕。 由于"赤仄五铢"比价高于"郡国五铢"五倍,流通中甚有不便,因拒收"赤仄五铢"而获罪者史载有之,"(曲城)候臬柔坐为汝南太守知民不用赤侧钱为赋,国除。"索隐谓:不用赤侧为赋。案:时用赤侧钱,而汝南不以为赋也"〔42〕。"郸候周仲居为太常坐不收赤侧钱收行钱论"。 颜师古注曰:"赤侧当收而不收,乃收见行之钱也"〔43〕。另外,因"赤仄五铢"价高,盗铸获利更厚,私铸、盗铸转而为之,史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44〕。由于上述原因,赤仄五铢铸行二年时,因"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45〕。 汉武帝鉴于数度币制改制所暴露出的弊症,已看到铸币权的分散,是产生诸多弊症的主要根源,为消除弊症之源,汉武帝委重任于御史大夫桑弘羊主持币制的彻底改革。汉武帝元鼎四年诏曰:"……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46〕。此时专铸之五铢,史称为"上林三官钱"。此钱为专司铸造,故币质上乘,钱文挺秀,郭圆周正,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故"上林三官钱"铸行后,"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47〕。因此,汉兴以来私铸、盗铸钱币之弊一时衰竭,铸币权分散之积弊也同时根除,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数度改革,至此才终获成功。 三、汉武帝统一币制成功的条件 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从其即位之初的建元元年(B. C140 年)至元鼎四年(B. C113年)前后历时27年,其改革几经变化, 至铸行"上林三官五铢"时,才称得上是最后成功。究其成功的条件(或原因),概括说来,当有下列几条: 自汉立至武帝元狩年间,时有80余年,其间经翦除异姓诸候王、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实行"削藩"、"推恩",西汉中央皇权专制统治已趋稳固。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族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用兵和镇抚,有助于国内局势的进一步稳定。自汉高祖始,在统治思想上是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史载:"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蠹,人欲长幼养老,肖、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48〕。汉高祖以来的"无为而治"的统治得到了更广泛地实施,"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使民间得到了更多的宽松。国内外局势的相对稳定,西汉中央皇权专制制度的最终确立,可以说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得以成功的政治先决条件。 汉立至武帝元狩年间,由于政治先决条件的左右,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史载曰:"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梭;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49〕。在社会经济相对好转的前提下,中央王朝控财能力得以强化,国家财力储备增加,实则构成了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得以成功的经济基础条件。 西汉初期,是中国封建货币思想发展较为活跃的阶段。汉武帝即位时,货币思想已从先秦"彼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50〕,单纯强调货币本身职能作用的"轻重"货币意识,发展为:"(铸币)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51〕的皇权专制统治下国家权力体现的认识阶段,这表明中国封建的货币思想已渐趋成熟。可以认为,渐趋成熟的封建货币思想,构成了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得以成功的思想主导条件。 汉武帝在其统一币制的改革中,大胆、正确用人,亦是其改革成功的条件之一。汉武帝提拔任用巨商大贾或其后人为官,并委以重任,一改汉初以来对商贾"困辱之"的抑制,使这些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此举一是为了改除朝廷要职非先朝功臣担任,既是功臣子弟世袭的弊端;二是委任巨贾或子弟学管当时的盐铁、均输、平准、酒榷等重大经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是因才用人。商贾之子桑弘羊因其善于筹划和"言利事析秋毫"〔52〕,深得武帝之信任,曾参与制定和实施武帝时期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并执掌中央财政权柄三十余年,辅佐汉武帝"定大业之路,建不竭之本"作出了巨大贡献。史载其执政期间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53〕,为"汉武鼎盛之世"奠定了经济基础。桑弘羊做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家,备受后人推崇,史家评曰:"如桑弘羊者不可少也"〔54〕。依此可以说,汉武帝不拘一格因才用人,则构成了其统一币制改革所以成功的人才条件。 四、结语 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最终成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史载:"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55〕。此语虽有过誉之处,但并非全无道理。综观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之缘由,归结起来,既有巩固其专制统治之所需,也有实现经济控源,充盈国家府库之必要。但其改革的目的,则是以巩固西汉王朝中央皇权专制制度为要旨,实现便利征收赋税,积蓄民财,供统治阶级自身享乐挥霍为基本目的。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汉武帝统一币制因果,说明了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前期阶段,在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商品经济的水平也相对较低,社会流通货币的统一是相对而言的,而币制的紊乱则是整个封建时代的通常现象。 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之因果,从中可得一历史的借鉴,即:社会政治的稳定、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的统一、稳定。两者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偏倚不得,而社会流通货币的币制统一与否,其价值尺度和流通作用是否得以正确运用,则是社会政治与社会经济两者十分敏感的"晴雨表",这亦是被历史所证实的一点。
文章TAG:
河北 哪里 可以 回收 河北哪里可以回收pes